一览( 微信公众号:yilanshequ )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直接关注

当前所在位置:职业的力量首页 > 职业访谈 > 访谈正文

一个用生命诠释戏剧道具制作的老人

2011-10-13 阅读(89942)| 评论(8)

编者导语:

京剧被誉为国粹,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京剧里的各种戏剧道具同样是国粹。因为戏剧道具制作是传承多年的宫廷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然而这一技艺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心系中华戏曲艺术把制作道具视为生命的老人,62年苦心孤诣在制作戏曲道具上面,在生命弥留之际仍不忘要后人将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从未有“退休”二字,大病初愈后的老人依然坚持一天不落地到店里上班。老人最大的愿望是有人接班,让戏剧道具制作艺术伴随着国粹,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编者按:京剧被誉为国粹,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京剧里的各种戏剧道具同样是国粹。因为戏剧道具制作是传承多年的宫廷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然而这一技艺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心系中华戏曲艺术把制作道具视为生命的老人,62年苦心孤诣在制作戏曲道具上面,在生命弥留之际仍不忘要后人将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从未有“退休”二字,大病初愈后的老人依然坚持一天不落地到店里上班。老人最大的愿望是有人接班,让戏剧道具制作艺术伴随着国粹,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在中华戏曲艺术中,戏曲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从精雕细琢的凤冠霞帔,金光闪闪的刀枪剑戟,再到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面具。“道具”在戏曲艺术中更像一个无声演员,默默地为戏曲作品添姿增彩。


    在戏曲表演中,一个作品得到肯定离不开道具的功劳,殊不知一个道具如果能够出神入化地被运用,达到鬼斧神工的艺术效果是毫不夸张的。然而制作这些道具的手艺人背后的故事更是鲜为人知。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有疑问,你怎么对戏曲道具这么了解呢。因为我的爷爷就是一个戏剧道具制作的手艺人,是我们当地为数不多的几个懂得手工制作戏曲道具的人。另外,我从小就生活在戏班子,耳濡目染的自然也了解了不少。
 


    上个世纪30年代爷爷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普通的小手工业者家庭,今年78岁的爷爷从16岁就开始学习道具制作,花了将近一生的时间苦心孤诣在制作戏曲道具上面。爷爷尤其擅长梨园、高甲、木偶戏的面具和盔头制作,能制作上百种盔头。对于爷爷而言“制作道具就是他的生命”。
    现在这门手艺被爷爷发扬光大,很多产品都远销国外,受到很多外国人的喜爱和收藏,手艺被评为非遗。每次提到这点爷爷都会大言不惭地说:“京剧是国粹,这京剧里的头盔和面具同样是国粹,如今能超过我的还有几人。我活着就是为了弘扬我们中华戏曲的道具艺术,失传了可惜哟!”
 

    爷爷有一个房间专门用来摆放他这些年制作的“宝贝”,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从皇帽、皇巾、草王盔、平天冠、紫金冠、凤冠、纱帽等等各式头盔,再到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每个面具,戴帽披须,表情跃然,栩栩如生。
    每次有来访的客人,只要提到要看一看他制作的道具时,爷爷的眼里就会散发出无尽的光芒,接着就会无比自豪地一个接一个地把他的宝贝捧出来一一介绍,“其实做面具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古代祈神时都要戴假面具,甚至武士都戴假面具以威慑敌人……”让我佩服的是每次都像是第一次介绍那样饱含热情、不厌其烦、声音洪亮。
    以前小的时候觉得爷爷自大自负,成天在别人跟前陈词滥调地吹嘘着那些古老陈旧的道具。直到长大懂事才明白,爷爷并不自负,因为现在这门手艺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且一旦失传便难以挽回和再生。他最大的心愿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那些对传统戏剧艺术越来越陌生的人们,认识到祖国古老传统艺术的魅力,认识到它独有的艺术价值。爷爷看似“自吹自擂”的表面,实则是一种自我保护,当生命出现危险时,人都会本能地自救。而爷爷就是为了挽救视为“命根子”的手艺,才表现出外人看来有些疯狂的举动。
 

    如果不是爷爷卖力介绍,外行人根本就不会知道外表看起来精美的盔头其实只用了铁丝和纸两种材料制作成的,所有的部件都是纯手工一刀刀地割,一点点地粘,一个盔头做下来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至少10天才能完成。
 

 

    “做戏曲道具是一个苦活儿,制作工艺复杂,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够耐下性子来学。”爷爷最担心的事就是这门手艺后继无人。
    天津高甲戏剧团曾经来找过爷爷,希望能帮他们培养一个道具制作师。然而这并不容易,爷爷有心收徒弟,却很少有人上门学艺。
    可是在没有找到徒弟前,爷爷还得坚守下去。这两年,爷爷也收过一些徒弟,有的觉得太难学走了,有的觉得挣钱少也走了。特别是现在随着戏剧的不断更新,各种道具的制作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学好这门手艺除了技术外,还要懂一定的戏曲知识,所以想收徒弟就更加难了。   

    最后爷爷把希望寄托在儿孙这一辈上,其他几个叔伯都无心学习,只有父亲对这门手艺感兴趣,这让爷爷欣慰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父亲用心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继续学下去。孙子这一辈里面,我学会了简单的面具制作,只有大伯的儿子这对门手艺比较有灵性,所以也学得比较好,希望他可以把爷爷的绝活学到手吧。
 

京剧演员的服装,行话叫做“行头”,包括蟒、靠、帔、褶子、盔帽、靴鞋及所有服饰附件。

 

    爷爷想收徒弟让这门手艺后继有人,为的就是让这古老传统的戏剧艺术能够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扬光大,京剧是国粹,如果没有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制作京剧“行头”(京剧的服装,行话叫做“行头”,包括蟒、靠、帔、褶子、盔帽、靴鞋及所有服饰附件。)如果将来后继无人,那么京剧发展势必受到影响。
    说到学艺,爷爷当年想学这门手艺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他没读过什么书只读过几年私塾,但是爷爷自幼就聪明独立,15岁就开始挣钱糊口了。
    因为家周边都是戏班子,戏装店的生意很是红火,那时听人说到戏装店学做戏服,挣钱多,爷爷就到戏装店当学徒,学做戏装。
    戏装店的周边就是戏曲服装道具一条街,当时京剧正处于兴盛时期,定做或租赁盔头、戏装的生意非常红火。
    少年时期的爷爷除了做学徒之外,平时还要帮着给不同的剧团送戏服、盔头等等戏曲道具,这虽然是个杂活,但爷爷却享乐其中,因为经常跑剧团,总能遇上剧场演出,利用这个空当还能经常看不花钱的戏,这样的美事不是哪都有的。
    一段时间下来耳濡目染的,爷爷喜欢上了京戏,虽然看不太明白,但他注意到戏剧演员们穿戴的盔头,服饰都是自己送来的,亲切之中有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也使他从中发现戏装与京戏之间的关系。红花配上绿叶才能衬托出花的娇媚,名角再棒也离不开行头。
 青年时期的爷爷已经悟到戏剧演员与戏装行业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他觉得自己选对了行业,想一门心思地好好干下去。也许就是这个时候爷爷与道具结上了不解之缘。
    不过当学徒的日子并不好过,“洗衣、做饭、挑水,甚至倒夜壶,什么都做,这个是行业里面不成文的规矩”爷爷说最开始的那段日子正儿八经的手艺几乎沾不上边,但是还得耐得住性子。半年后师傅才会传授一些制作盔头的手艺,“那时学艺,可没有现在的条件,师傅是不会掏心掏肺教你的,都会‘留一手’,要想学点绝活可不容易啊,只能自己多动脑子,多留心,偷着学。”很多时候独自揣摩,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
    虽然爷爷花了不少心思,但是收获还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能够多学些手艺,爷爷后来去了更加专业的制作作坊拜师学艺,因为人缘好,在戏曲界能够接触到一些名家名角,通过他们的人脉关系,让爷爷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后来爷爷白手起家开了一家戏剧道具制作的门店,因为爷爷手艺好为人厚道生意一直不错。
 


 
    特别是近些年,戏曲影视文化的发展,爷爷的戏剧道具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购买的、定做的、修理的,往来不断,络绎不绝。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等等内地剧团和剧院外,爷爷的名气也传到海外,新加波、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的华人戏曲爱好者也慕名而来。
    62年过去了,历史的年轮在爷爷的身板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然而老人对于弘扬中华戏曲文化的执着和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年近八旬的爷爷依然放不下伴随了他几十年的活计。去年爷爷因为心脏病大病了一场,因为手术的危险性很高,爷爷怕自己进了手术台就再也走不出来了。他不是怕死,而是怕自己走了以后后辈们不能将这门手艺延续下去。推进手术台前爷爷对堂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是没从手术台上下来,就靠你把我的班接下去了。”
    也许是现代医学的高科技,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他老人家对于道具制作艺术有太多的牵挂和不舍让他从死神的手中逃过了一劫。
    大病初愈的爷爷,也不舍得在家多休息,经常被一些行业协会请过去讲课,其实很多课都是免费的。但爷爷讲课的声音依旧苍劲有力,和以前他在家和人介绍讲解道具艺术时的声音一样洪亮,很难相信如此有力的声音发自一个瘦弱的癌症病人,或许只有家人能明白爷爷是用生命在讲解他的戏曲道具人生!

来源:一览英才网   编辑:唐莹馨  标签: 京剧  道具制作 
职业的力量

职业的力量

分享到:

我来说两句

已有评论8
请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请 登录或者 立即注册

微信扫描分享本页

微信扫描

关于一览  |  联系我们  |  用户反馈

深圳市一览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6-2013 粤ICP备0810658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70017